李锋,男,汉族,中共党员,1979年9月生,河北安国人,就读于东华理工大学市场营销专业,现任安国市老锄头山药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。为人随和、善于思考、做事缜密,具有较为丰富的市场营销与策划工作经验。2016年返乡创业,于2016年4月14日成立老锄头合作社。身在平民百姓之家,李锋将自己对农民朴素的情感与营销专业理论知识完美的结合起来,努力打造“老锄头”品牌,赋予老锄头新的历史内涵,让其承载千年农耕的文化积淀,突出其农耕民族文明与发展见证者的历史使命,推进农村和谐发展。以老锄头山药为代表的土特产被当地人民亲切的称为“安国三宝”之一。
安国市老锄头山药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,自成立以来,老锄头合作社以品牌建设为核心,围绕着“小白嘴白山药”这一主打产品,努力实现规模化种植与规范化管理,整合农村现有资源,努力挖掘农村文明,突出农耕特色,做好老锄头品牌,讲好新农人故事,在实施品牌兴农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。机遇与挑战并存,梦想与困难同在,老锄头合作社有信心、有耐心,立足于现实情况,努力把握机会,在品牌兴农的道路上稳步前行。
一、环境与农产品
农业企业的发展成长与所在区域的环境氛围密不可分,老锄头合作社位于河北省安国市。安国是北方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,为中国四大药都之一。当地的道地药材,有八种药材最具有代表性,享有“安国瑰宝、八大祁药”的美誉,其中就有山药。安国山药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,山药饮片占据全国近四成的市场份额。小白嘴白山药是安国及周边县市种植的珍贵山药品种。
说起小白嘴白山药,还是非常有故事与渊源的。为什么叫小白嘴白山药呢?小,产量虽小但营养价值更高;白,表皮较白肉质如玉,皮里易剥离;嘴,山药末端如婴儿嘴巴,吃起来香糯甜,同时嘴儿化读音表明了是口感极佳的山药品种。山药亦药亦蔬,但一般不可兼得,小白嘴将山药的美观、口感、营养的优点发挥到极致,被誉为最好吃的山药。在种植该山药的区域,在汉唐时期称为博陵,博陵崔氏是有名的名门望族,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便是博陵崔氏的代表人物之一,据传崔莺莺酷爱山药,认为吃山药可以健脾补胃、美容养颜,当地种植的老农们便将崔家小姐喜欢的品种称为小白嘴白山药,在乡间原野有着“要想长得美、多吃小白嘴”的说法。因此,小白嘴白山药被称为山药当中的“白富美”,崔莺莺成为小白嘴山药的形象代言人。
二、品牌探索
生于斯长于斯,作为农民的儿子,李锋在外出求学工作多年依旧忘不了故乡的味道,毅然决然的回乡创业。对于农村来说,人才、技术、资金、管理等生产要素相对缺乏,但是最缺的还是品牌。李锋决定以树立品牌为切入点,努力整合农村现有资源,努力利用品牌这条线将散落在农村的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来,组成一条独具农村特色的项链,展现农村的良好风貌与新农民的风采。做品牌名称最重要,既要接地气又不俗气,也许是“锄禾日当午、汗滴禾下土”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带来的启发,“老锄头”新鲜出炉了。一个“老”字使“锄头”生动、鲜活起来。多少情,多少爱,都凝聚在这“老”字当中。一个好记的名字天生就有亲切感,很容易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。趁热打铁,一些宣传标语陆续迸发而出。老锄头山药,口味更地道;老锄头,老味道;老锄头、老朋友。这些宣传标语朗朗上口,好听又好记,市场反馈良好。
对于初创型的企业,企业发展带有非常强烈的创始人的秉性与气质。对于成熟性企业,以企业家的个人能力与魅力打造企业形象的情况相对少一些,这些品牌的打造围绕着品牌标识开展的,将品牌价值附着在LOGO之上。为了企业发展的持续性、品牌宣传的便利性,合作社决定设计LOGO。经过数月的构思与打磨,老锄头LOGO终于决定下来。整体设计为圆形,内部老农民戴着草帽,身体前倾,脚处在一前一后的位置,挥动着锄头在田间劳作,衣襟随着劳动的节奏不停的摆动。设计采用低饱和度设计,显得淡雅舒适、平静自然。一个好的LOGO自己会说话,是一个绝佳的促销员与形象大使,可以说该标识成为老锄头的开路先锋,为老锄头的线上形象宣传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在品牌推广期间,老锄头参加了不少展览会、培训、论坛等活动。这些活动,时间短、节奏快、费用高,效果不尽人意。如何吸引活动中大众的眼球、增加品牌的曝光量成为困扰许久的问题,希望在学习与参观考察中来寻找答案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一次合作社理事长的年度聚会中,几位藏族、蒙古族同胞的民族服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由此联想到了老锄头,在田间地头老锄头寓意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民。如何在活动中展示农民的形象,注视着老锄头标识思考了很久突然灵光一现,戴顶斗笠、手中挥动着锄头,穿一身古代农夫的衣服,披上围裙,老锄头的形象瞬间生灵活现。这种行为艺术较好的符合了农民的气质与形象,没有丝毫的违和感。为了使老锄头更具亲和力,老锄头行为艺术的第一次亮相特意带上了妻子与孩子,一家三口打扮成农夫之家,实现了品牌形象与行为艺术的完美结合。当时,老锄头合作社发布了《开疆扩土父子兵,舞动锄头秀古城》的文章,对老锄头的处女秀进行了宣传报道。
有了这一良好的开端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。经过完善与调整,老锄头陆陆续续参加了一系列展销会,吸引了众多人士的关注与支持,也得到了市、省、农业农村部领导的充分肯定。同时,新闻媒体纷纷予以报道。《人民日报》、《河北日报》、《保定日报》、《中国农民合作社》、《农业信息化》、《中国知识产权报》与中央电视台、今日头条、搜狐、凤凰网等刊登或转载老锄头的相关报道,实现了老锄头品牌在较短时间内的突破,效果出乎大家预料。
三、运行模式与特征
1.老锄头合作社采取了“合作社+农户”的生产种植模式。产品是基础,成员是核心,努力实现合作社与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、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。逐步统一种植标准与管理办法,实现成员平时劳作与合作社生产管理的协调,合作社品牌运作与成员产品市场之间溢价共享。充分尊重合作社成员的主体性,尽量满足成员的需求。努力让成员增长见识,降低成本,学到农业技能,增强成员信心,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与统一性。
2.注重防范意识,持续学习。农业是弱质性行业,生产周期长、抵御风险能力差、对自然因素依赖性强,宁可走得慢,也不能跑着摔倒。持续学习,多走勤看,努力接近中国最优秀的农人。成功的经验学过来,失败的教训要防范。了解的越多,就越有清晰的认识。老锄头的时间还不长,现在面临的矛盾与困难,别的同学肯定已经经历并有了较好的解决方案,直接参考就行了,这样可以少走弯路。
3.一定要有商标保护及品牌运作的意识。商标是基础,品牌是发展的关键。塑造品牌,呵护品牌,围绕品牌开展工作。对于商标,老锄头也是在学习中不断的摸索,从开始的请代理帮忙到亲自去北京、在网上申请商标,提交有关的材料等等,对商标与品牌的认识逐步深入。同时,老锄头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协助农人解答一些商标的困扰与问题,并力争使之成为合作社的竞争力之一。
4.寻找卖点,做好宣传。货卖一张皮,老锄头的形象打造得比较成功,根据自己的特点做好定位,让大家争取都记住你。宣传对外,也对内。比如说,重要的活动召集社员积极参与。自己也多发信息,多拉一些横幅等。比如说“农业部领导对咱老锄头很关心”、“国家权威媒体都报道咱老锄头啦”,让大家看了心里暖和和的,在潜移默化中让合作社成员有了荣誉感与归属感,同时,也能积极促成潜在的成员加入。
四、羁绊与未来计划
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,古人云“行百里者半九十”。企业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会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问题,对于老锄头合作社来说尤其如此。山药重茬问题尚未有效的解决办法、种植过程人力成本过高、生鲜山药的附加值较低,合作社运营也面临着人手不足、资金短缺、场地不规范、产品分选不统一、加工能力欠缺、渠道单一等矛盾,这些困惑与矛盾始终是合作社发展绕不开的难题。
听蝲蝲蛄叫,还不种庄稼了?不,绝不!不能因为地里有害虫叫唤就耽误了农活,不能因为企业有困难就停止了前进的步伐。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与关键。为此,老锄头合作社要搞对接,争取订单农业,抵御市场风险;要建仓储,削尖填谷,延长产品供应期;要深加工,增加就业,提高产品的附加值;要做品牌,实现产品溢价,培育利润新来源;要利用网络平台,增加客户黏性,扩展农业领域;要忆乡愁,展示农耕文明,留住乡间气息。
五、新农人自我评价
老锄头LOGO才是合作社的最佳代言人。作为老锄头标识的产生与发展的亲历者,我深感荣幸与自豪。老锄头,老朋友。老锄头合作社的每一步成长与发展,都离不开各位新老朋友的关注与支持。老锄头合作社的每一次波折与坎坷,相信合作社成员都会看在眼里、记在心上。
老锄头被称为“安国三宝”之一,这是当地人民对老锄头合作社工作的褒奖与充分肯定。慢慢的,在药都安国,谈起山药,基本上都绕不开老锄头了。说明合作社还是为山药的推广做了一些实事的。
或许三十年以后,老锄头成为团队建设一流、品牌形象一流、造福一方百姓的规范化、绿色化、现代化的大型农业企业。老态龙钟的我谋了一个讲解员的差事,给来来往往的老朋友、小朋友们分享着老锄头合作社小时候的故事。
(材料提供:李锋)